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詳細内容

歷史文化類出版物的創新與啓示

http://www.CRNTT.com 2007-11-17 05:22:47 莊政
  2004年3月至今,一幅老北京風俗地圖在北京市場上悄然出現,並多次再版,不僅引起關注北京的文化人士的注意,也引起了一些媒體的注意。這背後反映了一種什麽樣的讀者心理和社會價值取向呢

  通過對不同讀者訪問和發行反饋的情況來看,人們在購買《老北京風俗地圖》①時的心理過程大概是:首先,第一印象是圖像的新奇。外國人的漫畫式繪畫形式對看慣了中國式文字和中國圖畫的中國讀者有一種新奇感。其次,才是圖像反映的內容。人們在帶有地理圖示的北京風俗地圖上尋找自己記憶中熟悉的影像和故事,尋求一種文化上對北京的認同。通過圖像所描敘的內容而獲得一種對過去或傳統再現的體驗,既是一種時尚的消費,又能獲得一種文化上的教益。筆者結合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從時尚的圖像消費形式和傳統的文化內容上談幾點看法。 
 
  圖像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好玩”特性,具有一定的時尚特徵——首先,圖像符合現代社會人們追求快速感官體驗的心理取向。現代人的情感體驗越來越傾向於自我、封閉和內縮,表現得愈加多元和個性,更加關注個人的現實體驗。人們的想象力變得愈加匱乏,追求一種人生感官的愉悅體驗成爲大多數現代人的追求,因而一切能夠直接快速滿足其感性愉悅的方式和手段都能被很快採用,並爲大家所接受。在休閒消費上重視的是一時體驗,那些能夠引起他們一時興趣的形式、方式和內容的東西都能成爲他們的消費。好萊塢大片的風靡,日本漫畫書的盛行,以及中國近些年來圖文書的風潮、網路遊戲的沈迷等等,多少見證了這種快速追求感官體驗的心理取向。  

  其次,圖像以其直觀、快速和感性的特性爲人們認識和感知世界時所優先選擇使用。圖像總是先於語言文字,任何人都可以看圖,都有可能看懂圖,圖像的直觀性大大地降低了人們的“閱讀”難度,它甚至可以跨越語言的界限。圖像敍事的快速、直觀和感性相對於語言文字表達的抽象、邏輯和理性而言,更適合現代人的快節奏生活。 

  第三,圖像在保存、傳承和傳播文化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圖像文化反映了一種文化大衆化的趨勢。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一切生活的整體場景成爲人類文化的內容,並能通過某種形式的處理和加工而保存下來,人們能夠憑藉視覺、聽覺乃至觸覺來傳承和傳播文化。 

  2005年7月2日的《競報》發表了《北京沒有狗神廟》一文,作者根據此圖和查閱相關文獻糾正了阿南史代女士所著《邂逅古老北京:古樹、雄石、泉水遺産》一書認爲“狗神廟”在隆福寺一家女式內衣店門口的錯誤,並考證了狗神廟的由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圖像在保存和傳播文化中的一定作用。  

  圖像所反映的內容體現著人們一種自然本能的心理取向,滲透著一種對歷史和文化的記憶和想象。就圖像而言,當人們的視覺被圖像所吸引而停在圖像上後,進一步吸引視覺停留的才是圖像所反映的內容。  

  首先,那些能夠引起人們進一步閱讀感受的往往與各自的經歷和閱讀者當時的心境相關密切的內容,體現著人們一種自然本能的心理取向。對過去的回憶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或天性,是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情感,一旦碰到合適的環境和時機,就會表現出來,撫慰人們的心靈。它不僅是人們對過去朦朧的美好的東西的一種懷念,也是人們結合現實境遇的一種理性思考。個體的回憶是一種本能或天性;以史爲鑒,則是它在社會整體層面上的理性反映。  

  其次,人們對歷史和文化的回憶和想象是多方位的,多層次的;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在現實基礎上有選擇的回憶和想象,體現著一種歷史文化的歸屬和認同。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城市化加速,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城市也大規模地改造。人們熟悉的家園被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大廈所取代,所有的城市幾乎變得一個模樣。北京也不例外,城市規模的擴大,交通的擁堵,高樓林立,一切現代化的特徵使北京失去了傳統的個性。面對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人們在社會主流文化的引導下,又不斷地從歷史和傳統中選擇內容和回憶題材,重新建構一種關於北京歷史、北京文化的認同感或歸屬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北京與其他城市的不同,也就體現出了北京的文化特色。 

  啓示:歷史文化類出版物的一種嘗試。《老北京風俗地圖》所反映的內容是多側面多角度的,其圖像中所承載的歷史內容,不僅是傳統北京的一段歷史生活場景,而且是一個近代西方人用圖像記載的北京文化場景。繪製者美國人Frank Dorn②是用西方的觀念和藝術手段來記錄的。現在全球的現代化也是西方觀念影響下的現代化,西方全球化的觀念也日漸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包括人們的認知觀念。現在中國人,特別是普通中老年人,對老北京風俗地圖這種圖像表達形式也表現了一種認同和接受,這在20年前幾乎是不可能的。  

  《老北京風俗地圖》的出版暢銷,正是把傳統的北京文化內容與現代時尚的圖像消費形式無意中結合起來,滿足了現代化過程中不同人群對北京過去歷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體驗和消費需求。同時,這給我們出版者對於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産品提供了一個啓發,即圖像消費的時尚形式如何與傳統經典的內容結合起來。也反映出我們開發和創新文化産品必須結合現代的讀者心理和閱讀價值取向,採取與之相適應的形式來設計,也就是文化産品設計要返本溯源,從特定讀者的特定需求出發來設計我們的選題。 

  注釋:  
  ①此圖名爲重版者所加,原名爲A Map and History of Peiping。1936年在中國北京由北洋出版有限公司彩色石印出版,圖畫高32.25英寸,寬27.5英寸。原來出版時是折疊並插在一本講述北京歷史和城市分區及重要標誌的口袋書裏。 

  ②弗蘭克·竇爾恩(Frank Dorn 又譯德恩或多爾)畢業於舊金山藝術研究所並在該所工作。20世紀30年代,他作爲一個初級陸軍武官在北京服役,並繪製了圖解北平地圖(現北京)。在二戰時期是羅斯福派駐中國的總顧問史迪威的主要助手。在20 世紀70年代,他創作了兩部關於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和緬甸的戲劇的學術著作。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