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詳細内容

香港和台灣出版業現狀與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07-08-11 10:14:58 陳萬雄
  陳萬雄(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總裁)

  當前香港、台灣出版業的狀況雖然形勢各異,但由於內地出版業發展迅速、市場龐大且日趨開放,在兩岸三地互動愈來愈頻密、相互影響愈來愈深的情形下,「大中華出版」的概念已成為將來中文出版業的主趨勢,港臺出版業也無不深受內地出版業大勢的牽引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香港出版業克服各種困難穩步發展

台灣和內地出版業先後崛起及迅速發展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香港出版業因本身市場狹小,面對的競爭環境最不利,備受不同時期的不同衝擊,如定價、水貨、海外版權爭議等等,不一而足。業界應付維艱,只能根據變化不斷自我調整以求適應,尋求生存發展之道。1998年金融風暴時,香港出版業受到重創,而且持續不景,直到2002年才稍見起色。2003年「非典」肆虐,出版業再度受挫,但年終依然能重上升軌,2004年上半年形勢尤好。看來香港出版業經過逾十年的磨練,總算能初步克服各種困難穩步發展,顯露上揚的態勢。

  近年的香港出版業形勢,如略其瑣碎和個別現象,從大處著眼,則最值得注意的有三個方面。第一,教科書出版受教妀、出生率下降、數碼化和新資訊載體出現等變化的影響,波動之大為歷來罕見,業界無所適從以至不知何去何從,困擾之極。第二,由於新科技的帶動、跨媒體人才和資源的新組合,不斷湧現新的出版社,其出版物內容或有稚嫩的地方,但也不乏從選題到形式再到營銷,尤其在生活文化與消聞文化的品種上別創新風的地方,令人耳目一新,形成香港出版業的新動力。第三,具一定規模的出版社漸以專業、專精為基礎跨地域發展,並特別重視內地市場的長遠部署,以香港為基地、以「大中華出版」為目標的企業格局已形成。在未來「大中華出版」的競爭格局中,相信香港若干出版機構能屹立其中,並有很好的發展機會。部分中小型出版社近年亦以獨特的出版門類和產品,勇於「走出去」,在兩岸尋求新天地,而且成績驕人,這都說明出版業是創意產業,不論公司規模如何,自有其可發展的空間。可惜也有相當一部分出版社墨守成規、依然故我,穩妥是夠穩妥,但在這種大變局下,自然會落於人後而失去先機。因應出版業這種變化,如何讓香港文化資源在大中華市場中發揮作用,香港作家、文化人和學者如何在寫作視野上突破地域局限,都是香港出版業能否發揮特有優勢的關鍵。第四,在大中華市場一體化趨勢的引導下,香港一些財團開始進軍出版業,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現象。

  總的來說,香港出版業以上的種種動向,除教科書出版外,均不難見到完全是呼應「大中華出版」的大變化而出現的。

  台灣出版業國際化和本地化的困局

  至於台灣出版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無論出版、發行、零售均突飛猛進。當時形勢是出版、營銷、零售每兩三年一變,都有令人矚目的發展,儼然將成為全球中文出版業的中心。部分業界人士雄心萬丈,亦以此自詡。但在長達十年的高速發展後,自1996年起已見疲緩,終至近年的不景,以至踵日本之後,有「出版大崩潰」之虞。台灣業界因十多年發展順利而興奮,又受到大中華出版市場願景的引誘,作了過猛、過速的發展和部署。現在檢討起來,可見台灣圖書市場的運作其實並不完全成熟,而內地迅速發展造成的衝擊也是主要原因。

  實際上,台灣出版業的整體方向也有問題。近年台灣出版業有兩大趨向:一是國際化,仰賴外國作品版權的大量引進;二是本土化,本土題材鋪天蓋地地出版。以國際化而論,台灣業者引進外國作品版權,一方面要面對內地業者強大的競爭,難保優勢。另一方面,早期引進外國作品版權,由於內地出版業尚未開放和發展,而外國出版業已有幾十年的積累,可引進台灣的出版資源豐富。但經近十年的大量引進,可引進台灣的選擇品種日少,不適銷的品種愈來愈多。加上早期台灣讀者渴求外國出版物,自然趨之若騖,但日久便失去這種渴望,變得膩滯,口味漸入常軌。其實閱讀口味本來就有本土性和民族性的特點,很難長期依賴外國圖書支撐讀者市場。以本土化而論,本土化固可短期填補台灣出版業過去的偏廢,迎合一時的潮流,但鋪天蓋地地出版,知識要求方面難以維持,而絕大部分台灣本土化出版物難有大中華市場,這恰與面向大中華市場的出版方向背道而馳。這種出版的兩極化,個人認為是台灣近年出版業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

  業界與社會人士習慣以兩岸三地作對比,這容易產生誤讀和誤判。香港是城市,台灣是省區,人口和地域跟內地不能等量齊觀。在兩岸三地出版市場日趨整合的大趨勢下,港臺業者最好能理性考量自己的定位,立足於本身的優勢,找尋在大中華市場中最有利的空間。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