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文史專家鄧格偉先生寄來即將付梓的《夢鼉集》文稿,披閱之余,深感文如其人。先生風度儒雅,精明誠實,胸懷廣闊,興趣廣泛,壯志淩雲,咸以李清照詩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為座右銘,激勵自己,奮發向上,才有今日大作面世。
認識鄧格偉先生,乃在20世紀90年代初,那時,我正撰《陽江縣誌•地理篇》,而他僎編宗教篇,因工作關係有所接觸,彼此相互瞭解。及後,書信往來不絕,友情日增。家鄉報刊,我很細心閱讀,常見其文章和報導,印象尤深。先生文稿,墨香四溢,乃其長期筆耕不輟心力之作,凝聚著他辛勤耕耘的汗水和豐收果實,特別是對家鄉文史鍥而不捨的探究精神,感人至深。為先生文集作序,猶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於是成了這篇序言的緣由。
《夢鼉集》書名乃出自嶺南畫派著名國畫大師關山月手筆,封面以關老贈給他的《墨梅圖》為襯托,顯得高雅清逸。陽江城古稱鼉城,夢鼉寓意思念家鄉,熱愛鄉梓。劉田夫、黃雲、曾慶存、孫軼青、劉大為、劉斯奮、吳立民、林墉、蘇華、鄒繼海、黃安仁、關振東、黃小甜等名人名家為文集題辭賀畫。拜讀華章,陽江歷史、漠陽風情、名人軼事、收藏文化、宗教史跡、海洋文化,盡入眼底。收錄的名人手跡、歷史照片,彌足珍貴。這使文集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收藏價值。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觀其文,樸實自然,文筆流暢,文采飛揚,於細微外,深入淺出。讀之篇章,或史實歷歷在目,或意境使人浮想聯翩,或精神感人肺腑,或風格津津有味,使人愛不釋手。其史料翔實,實事求是,可見其治學嚴謹,一絲不苟。有的論文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如《陽江佛教與海上絲綢之路關係初探》、《媽祖信仰在陽江的起源、演變及其他》兩篇有關海洋文化的論文,得到廣東省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忠烈先生的肯定,給予很高的評價。讀罷《何全利菜刀史話》,才瞭解到民國時期陽江何氏菜刀鋒利無比,聯想今日之陽江,榮獲“中國刀剪之都”、“中國小刀中心”、“中國菜刀中心”、“中國剪刀中心”,以及馳名中外的廣東“永光”刀剪、陽江十八子刀具等名牌產品,所鑄造的輝煌,實來之不易。陽江是“全國風箏之鄉”,名揚四海,拜讀《陽江風箏史話》,能瞭解陽江風箏文化。《清代陽江八景》一組文章,潛藏漠陽文化,色彩斑斕,回味無窮。
先生執著追求地方文史凡18載春秋,發表作品50多萬言,今精薈成集,內容豐富,可讀性強。文集采寫物件,有著名作家、記者、畫家、書法家、攝影家、收藏家、名中醫、當代佛教高僧大德,以及專家、學者等,其品格形象,為人稱道。收入采寫著名國畫大師關山月的文章達10篇,時間跨度10年,其中1991年發表的通訊《初訪關山月》,曾得到時年80高齡的關老的新自審閱並修改文稿。該文榮獲1992年全國第四屆報紙副刊好作品評選三等獎。
“書道傳心唯正直,家風留愛在賢良。”這是當代嶺南詩壇名宿劉逸先生贈與鄧格偉的一副楹聯。先生出生于廣東省陽江市江城北門街(10號)一個書香世家,高祖鄧琳乃近代陽江文化名人、清末舉人,著名書法家、公益家、教育家。其繼父(伯父)鄧石先生曾任陽江縣著名景光小學校長。他從小受到家庭文化薰陶和良好道德教育,孝敬父母,尊敬師長。20世紀60年代,他就讀陽江一中初中和高中,對歷史產生深厚興趣,曾任班上歷史科代表。他雖出生書香門弟,但從不以此自詡,而是刻苦鑽研,虛心求教,不斷進取。
格偉先生又是陽江知名收藏家。10多年來,他以文會友,廣交同道,收藏名家書畫甚豐,及名人手跡、文革傳單小報、旅遊門券和剪報集也不在少數,還收藏當代全國著名高僧和名刹方丈的墨蹟,包括白馬寺、金山寺、寒山寺、靈隱寺、靈穀寺、新昌大佛寺、六榕寺及九華山、普陀山等處真跡,尤為難得。他熱心收藏事業,撰寫了許多研究收藏文化的文章,還搜集鄧琳先生散落民間遣墨,他有一個心願,籌建“鄧琳紀念館”,以宣傳陽江文化,弘揚祖德精神。
宗教是一種文化,但又是一個較敏感的話題。20世紀80年代,有人視宗教為“禁區”,不敢涉足其中。而格偉先生憑著他的學識和勇氣,勇闖“禁區”,寫了大量宗教史跡文章和消息報導。10多年來,他致力於搜集整理地方宗教史料,於1994年、2001年赴紹興、杭州、上海、蘇州、無錫、江陰、鎮江、揚州、南京、北京等地考察佛教,參加編寫市志佛教篇,採訪當代著名高僧茗山大法師,寫下《江陰訪茗山》等文章,在文集中都可找到他的足跡。
格偉先生勤奮好學,他的《夢鼉集》,就是一筆寶貴精神財富,為陽江文化增添異彩。今年欣逢先生花甲之年,出版文集,是他人生旅途的一個豐碑。我期望著,在未來的歲月裏,他將活得更瀟灑,生活更充實,好作品迭出,以飽滿的情懷踏上新的人生征程。
(作者係著名史地學家,現為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