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瀚墨評介 >> 詳細内容

樑照堂與他的藝術樂園

http://www.CRNTT.com 2007-02-03 01:41:48 劉胄人

  ◆這是一種眷戀。 

  ◆這是眷戀得起的年代。 

  ◆眷戀在墨色中將墨之境界作“黑、重、拙”的提昇,並使之在中國畫壇之南方立一席之地的人,這,就是著名中國書畫金石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樑照堂先生。 

  樑照堂以其“是一個‘這個’”的獨特面目展示了自我。對中國書畫藝術的執迷,使他在藝術天地裏熱衷而又超然地去關注傳統文化與精神生命如何結合才能繼承得更好的問題;而對“墨”作爲技法因素如何在“浪漫”中更能打動人心,樑照堂亦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這些動機是其“理想煎熬”後絶對眷戀這片田園的原動力。終於,努力耕耘而得的碩果不久在廣州藝術博物院作了展示—— 

  樑照堂的書法,國畫作品一百多幅,在藝術殿堂閃亮登場,其中,不乏宏構巨製。 

  樑照堂的國畫作品風格强烈、獨特、而形式却豐富多樣。展出的作品,巨幅人物畫氣勢恢弘、結構嚴謹、形象深刻。大寫意花鳥畫,在傳統薪火的延續中,注入了金石風骨,直追高古、蒼勁、意境深遠的“老、古、禪”氣格。特别是其馳名的“墨鴿”,更是筆力雄健,墨韵通達,形神兼備,被世人稱之爲“樑鴿”。 

  這次展覽還同時展出了樑照堂多年來創作的書法及篆刻作品。充分展示了其蒼辣、古檏、沉厚的畫風與力追秦璽、漢印的金石風骨。樑照堂尤善巨幅狂草,其筆下的大草狂草以氣勢磅礴、暢快淋漓、筆力蒼勁而名世。 

  據廣州書畫界資深人士説:這觀者如鯽的場面,是廣州書畫藝術個展少有的。 

  “嶺南畫派”老一輩傳人中唯一健在的90高齡的楊善深先生,亦專程從香港來穗,並收樑照堂爲弟子和出席了《樑照堂國畫書法展》的開幕式剪綵儀式。 

  楊大師説:自己年歲大了,大多數畫展都不能參加了,但樑照堂的書畫展我一定要來,因爲,這個展覽實在難得;樑照堂很勤奮,肯做功夫,必有所成。 

  樑照堂的書畫都顯現了比較粗黑的意向,這與嶺南傳統的表現手法有所不同。對此,楊大師是這樣認爲的;嶺南畫派亦有用焦墨來寫意的,樑先生只是用焦墨多了些,但完全顯示了其自身的特色及面目,他表現了用墨的一種意趣並做到了繪畫與書法的和諧配合,有功夫有氣魄,這就很難得,這點不容易。我很佩服! 

  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著名畫家林墉就樑照堂的藝術談起了嶺南畫派“界定觀”來—我看,作爲嶺南特點,它有寬的説法也有窄的説法。作爲窄的方面是指所有的表現模式都比較靠近,作品的表現都非常接近我們的生活。因爲作爲嶺南畫派來説,這是近百年的事情。這近百年對於中國畫來説是年輕的近百年,嶺南畫派的特點是以近百年的特點來表現其焦點的。林墉認爲:從這個角度來説,樑照堂也表現了這近百年的特點,所以説他的嶺南特點也是很突出的。不能説他不是“嶺南畫派”,我看他倒是非常嶺南畫派的。我是這樣去分析的:樑照堂畫的最大特點是在他的用墨上面,廣東的畫家也好,全國的畫家也好,能够用這樣大的面積這麽多的黑墨,這麽多的非常濃的濃墨來表現畫面,他這是很有特點的;這個特點與包括很大一批畫家對比起來,樑照堂的特點是很突出的。本來畫畫的人都喜歡分一分濃淡、干濕什麽的,但樑照堂基本上用焦墨這個範圍,在焦墨裏雖偶然用了些濕度,但墨色用得還是很黑;在一段距離來看作品,都可以産生很强的反應,這是一種很黑很焦的墨色,這就是其作品很大的特點。我想,這個特點最少可以保持百年;這點,我比較看重。 

  樑照堂的國畫作品個性風格非常突出,主要表現在他對綫條的獨特的理解,一種蒼勁、有力與厚實的韵味始終顯現其間。所以,以這種綫條的構建出來的畫面就顯得非常有力度。雖然他的作品用色用得不多,但他的色彩修養是相當到位的,這跟他早年搞過水粉畫、油畫等西洋畫有極大的關係。總的來講,他的作品是以墨爲主以色爲輔的,那種中國畫的最本體的語言,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樑照堂的國學根基較爲深厚,其高潤蒼渾的書品、畫品與他檏實的人品學養叠聯一體,體現了一種“樸真”的美。他對於“成名成家”似乎缺乏足够的熱情,,只是讓藝術軌迹“順其自然”地發展、昇華;他總是默默地,低調地以自己的悟性在追求自己作品的“氣格”中藝術地活着。他認爲繪事之最高境,須有一種“以身相許”的熱愛和不知疲倦的勤奮,要持之以恒,既要“博”也要“真”,始能專而成家。 

  樑照堂還認爲:畫有多種氣質氣格:即小氣、俗氣、甜氣、秀氣、逸氣、大氣。大氣是藝術的至高氣格。但大氣凛然决不是只會裝腔作勢的“氣勢”,而是建築於大樸不雕的天然自然中。 

  樑照堂作詩詞習書法多年,這對其畫在藝術表現上的中國文化底藴多有顯露,整個的搆成起來,就顯得其作品畫面的文化氣息很濃,傳統功力很深,作品也很耐看。 

  嶺南書畫界,承繼樑照堂藝術理念的年輕書畫家不少。其中以蔡海威、卜紹基、趙健、林琳、劉新强爲突出代表。他們作爲一個藝術小團隊,在承繼樑照堂“拙、重、黑”墨色理念的張揚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並多次在國家級、省級美術展覽中獲奬......。承繼這種理念的活躍群體有多個,這實實在在是廣東美術界的一種“樑照堂現象”。 

  樑照堂是廣州畫院畫家陣容中的一員猛將,亦是嶺南書畫家群裏的一位具有蒼渾格調的“里程碑”式的另類領導人。在他“而立之年”前,他早就以宣傳畫和油畫創作脱穎而出,而多年後的今天,他又成了畫墨鴿稱著的“鴿王”,更在書畫篆刻多方面多有成就。爲此,引得了不少影視傳媒的關注,並爲其攝製了專題片,來宣傳樑照堂藝術的輝煌。 

  樑照堂倡行書畫藝術應具有極高氣格的大氣,這是其智慧淵藪的“暢想”。在這新舊交替的藝術時代裏,他嗜古又不爲所累,創新而又不墜庸俗,實在構建了一個擁有自己系統精神和技法的樂園。這是值得他及一大群弟子們眷戀的藝術樂園。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