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作家訪談 >> 詳細内容

陳中秋:創作與人生 揮灑自如

http://www.CRNTT.com 2006-10-26 03:28:33 白嵐
 


  采訪陳中秋是在他的辦公室,陽光燦爛的房間裏充滿了書卷氣和文人氣,但在兩個小時的過程中,電話鈴聲持續不斷,找他請示各種事情的人持續不斷,我仿佛看見兩個不同的人在面前穿梭,一個是理智果斷的領導者,一個是激情無限的戲劇家。
    
  劇作家之路始於偶然
    
  記:您是中文系的畢業生,怎麽會成了一個劇作家呢?
    
  陳:中文系本來不是培養劇作家的。我寫戲説來有個故事。我大學畢業分配到韶關地區文藝辦公室,不久就下基層鍛煉,到了樂昌梅花公社的大坪鎮。1971年省裏搞匯演,領導對我説,你寫一出採茶戲吧。接到任務後,我這個從未接觸過粤北採茶戲的人,只有靠自己的刻苦,戲劇理論與創作都從零學起,邊學邊寫,也幸好有戲劇學院畢業的同事點撥,告訴我湖南的花鼓戲和粤北的採茶戲有很相似的地方,使我很快就拿出了我的第一個作品--採茶戲《支農記》。
    
  現在看來,《支農記》仍然是個很規範的小戲。盡管作品的語言有很濃厚的時代背景,可裏面的思想並未過時,也因此,在編輯作品集的時候,我並没有作任何改動,我想讓作品反映出過去的時代風貌。
    
  記:你不會客家話,怎麽寫成功了採茶戲這個地方劇種呢?
    
  陳:韶關地區確實大部分居民都是講客家話的,我寫的地方戲當然也離不開他們的方言。爲了更好的創作,我先學會了客家話,後又學會了粤語。這些年總有人誤以爲我是客家人或者汕頭人,可能就是南腔北調都能説點之故。
    
  記:您後來一發不可收又寫了《人生路》、《魂牽珠璣巷》、《阿三戲公爺》、《羊城故事》等影響頗大的名作。
    
  陳:《支農記》成功後,大家都以爲我是專門寫戲的,以後有戲都來找我寫。人生起初的幾步確實很重要,雖然很多偶然因素導致我走上寫戲之路,但最幸運的是我所學習的、所從事的、所愛好的,三位一體,我的工作和愛好互相促進。我成名很早,當官很早,但我對這些看得很淡。作爲文藝家,我認爲能有一、二件東西留下來就很滿足了。
    
  劇作長演二十年
    
  記:我知道您寫的三部古裝戲至今仍在上演,其中有的已經演了20年,劇院當成了"喫飯戲"在演。您寫過的戲劇種類有粤北採茶戲、樂昌花鼓戲,包括後來的粤劇、舞劇、音樂劇、木偶劇,基本上是代表了具有濃郁抒情色彩的嶺南風格。
    
  陳:我在廣東生活了33年,廣東可以説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對具有民族風格的嶺南文化和戲曲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寫戲有個習慣,喜歡一氣呵成,保持思維靈感和激情的持續。我創作的幾個大戲都是利用春節時間,不參加任何應酬,躲起來寫的。《魂牽珠璣巷》最早的採茶戲本是1985年夏天躲在一個小樓寫成的,《羊城故事》也是1996、1997年春節封閉起來寫的。
    
  記:你説最看重的作品還是從路遥的小説改編過來的《人生路》,好像那時同名電影還没出來。
    
  陳:我一看到路遥的小説,就特别有感覺,一是書中人物的經歷,我也熟悉,二是原作表達了新的文藝思想。時代是背景,而人物的命運是主綫。從單純的歌頌路綫到寫人物命運,這種轉變是令人震撼的。我據此寫的《人生路》也體現了主題的多義性。我寫了很多戲,也一直在思考戲劇和市場的關係。我在劇院也講過,應該承認三類作品的存在:一是爲了配合形勢的需要而創作的作品;二是藝術性强、經典性的傳世之作;三是娱樂性强而藝術性可能不强的市場化的作品。
    
  記:我知道您還寫過散文、詩詞、相聲、遊記、文藝評論等。
    
  陳:我在藝術上主張寬容,也喜歡對各種文藝形式都進行創作嘗試。我是從事中國傳統的戲劇創作的,在感情上跟民族的東西更親近,但我認爲外來的、流行的文藝也有其存在的價值,我當文化廳副廳長的時候,支持了當代中國第一個專業現代舞團在廣東的誕生,我本人也嘗試過寫"意識流"小説。然而,我反對跟風,以及嘩衆取寵的狀態,我始終認爲那些東西只能成爲過眼雲烟。
    
  我們這代人經歷了時代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可以説,我們天天都在體驗生活。我以爲,文藝應該反映大變革的時代,寫不同時代人的精神與生活。我希望産生能够反映這個時代發展變遷的經典和傳世之作。我認爲真正經典是對人類及人生的終極意義的追尋。這是我的文藝思想。
    
  九運會開幕式的藝術總監
    
  記:我知道您不僅是優秀的戲劇家,還是許多大型文藝晚會的策劃者、組織者和整體設計人。您最難忘的晚會是哪一次?
    
  陳:有兩次。一次是1990年廣州地區的春節聯歡晚會,江澤民同志親臨晚會並在晚會結束時指揮大家合唱《團結就是力量》,當時和諧團結的氣氛讓我終生難忘。另一次就是九運會的開幕式《盛世中華》。
    
  記:有評論家認爲,九運會開幕式是歷届全運會開幕式最出色的一次,您作爲開幕式的藝術總監,是如何把握這樣一臺"大戲"的?
    
  陳:九運會開幕式大型文體表演加入場儀式共有兩萬多人參加,從策劃到彩排,經歷了兩年多時間,其成功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它的特點是没有停留於圍遶我國體育面貌、成就來表現,而是從表達中國改革開放、繼往開來的新面貌出發,表現盛世中華的繁榮局面。
    
  從策劃組織六運會開幕晚會開始到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國慶晚會,以及慶祝香港回歸的晚會等,我參與過50多臺大型演出的領導工作,對音樂、舞蹈、語言、雜技、燈光、舞美等都熟悉,然而作爲九運會這個巨大的系統工程的藝術總監,爲了在藝術上創新,爲了拿出全國一流的作品來,我還是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回憶起來,那段時間確是我人生難忘的回憶,盡管花費的心血與精力極大,但精神上很富足。
    
  記:關於開幕式的點火儀式在開幕前一直是新聞界關注的熱點,當時很多媒體作過各種各樣的猜測,但您和組委會保密工作做得很好,記者很受"折磨"啊。
    
  陳:點火儀式是萬衆矚目的環節,我們曾經嘗試過多個方案。記者們對這個也最關注,爲了把點火儀式提前曝光,他們得到彩排點火的消息後,當天在現場等到凌晨時分。我們爲了保守秘密,也只好把時間一拖再拖。那天我是凌晨三點多纔到家,八點鐘又準時上班了。
    
  帶領文藝家出訪十數國家
    
  記:您從擔任基層文化領導的崗位起步,41歲就當了文化廳的副廳長,1987年你在全國可能是少有的年輕的廳級幹部了。你作爲文藝界的内行領導,在文藝管理方面,你是最有發言權的。
    
  陳:在廣東省文化廳當了14年的副廳長,我對廣東的文藝發展有充分的瞭解。從出作品、出人才到院團建設,大事小事,我個人的成長與廣東的文藝發展是同步的。也可以説,我親歷了廣東文藝界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的全過程。
    
  記:作爲文化廳領導,您也曾多次率領我省各類優秀藝術團體出國訪問,您對中西文化交流有何看法?
    
  陳:經濟與文化的强大是相輔相成的,一定要壯大我國的綜合實力。同時,自己的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國際舞臺上站住脚,如果只是靠一味的模仿或照搬過日子,只能永遠都是别人的尾巴。
    
  例如有人説,經濟發展了,現代化了,戲曲就肯定會消亡。我不相信。戲曲本來就是一種大衆的、通俗的藝術,是在民間産生、發展起來的。戲曲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本來已煉就了一套適應時代和觀衆變化了的需要,及時調整革新自己的題材内容、藝術形式、活動方式等方面的應變能力。
    
  只怕自己懶壞  不怕自己累壞
    
  記:您的行政工作已經很繁忙,却還一直堅持創作,這種情形並不多見。
    
  陳:我相信老人們的話,只會把人懶壞,不會把人累壞。從感情上,我一直不願放棄創作,雖然邊搞行政邊寫作可謂甘苦自知。但作爲文藝界的領導,要搞行政,搞事業,肯定要放棄一些東西。當文化廳副廳長的十四年,我只寫了《羊城故事》,其他就是寫了一些小東西。我這個身份需要理性和感性兩種思維的轉换。當坐在辦公桌前,處理行政事務時,我要非常理智,考慮問題要很周密并合乎邏輯;一旦進入文學創作狀態,我就進入了一個充滿想象的形象思維的境界。當然,感性與理性思維並不衝突,經過理智過濾之後的激情會更深沉、更有力,而且我會給自己的心靈一點自由。
    
  記:能擁有心靈自由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聽説您還會玩好幾種樂器?
    
  陳:年青時吹、拉、彈、打的樂器都玩過,也學過實用美術,但至今我不會打麻將,不會打撲克,不好喝酒也不喜跳舞。朋友説我不會享受,我是覺得没有時間去享受,實在擠不出時間。以前在文化廳工作,家和辦公室只隔一條馬路,節省了很多時間,可以寫些東西。我覺得,當工作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途徑時,就有一種樂趣出來。工作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需要,更應該是精神上的需要。
    
  我覺得最好的寫作狀態就是作爲樂趣去做。我想經過這麽多年,我現在能進入一種純粹的毫無雜念的境界,寫作對我來説會很有樂趣。
    
  記:假如真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您會怎麽安排呢?
    
  陳:看點想看的書,寫點想寫的東西,能去想去的地方逛逛,就已經很自在了。

  簡歷:
    
  陳中秋,1946年出生於湖南湘鄉,196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1987年至2000年任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現任廣東省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武漢大學人文學院兼職教授,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演出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演出家協會主席,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廣東文藝批評家協會理事,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作品及獲奬情况:粤北採茶戲《人生路》劇本獲廣東省首届藝術節二等奬,粤劇《魂牽珠璣巷》獲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奬、文化部首届文華新劇目奬,音樂劇《羊城故事》劇本獲省二等奬。出版《陳中秋劇作選》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