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專家書評 >> 詳細内容

直面最著名的難題——讀張一兵《明堂制度源流考》

http://www.CRNTT.com 2007-11-16 12:07:29 深圳商報
  明堂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最爲重要的制度之一。本書作者著眼于中國的“明堂制度”,在吸取學界有關研究成果和整合自己多年研究收穫的基礎上,通過充分掌握第一手文獻資料,將歷史文獻記載與最新考古發現資料相結合,從前明堂形態、周代明堂制度、秦漢明堂制度、魏晉南北朝明堂制度、隋唐五代明堂制度、宋代與明代明堂制度六大階段,分別對我國歷代明堂制度的産生、發展、興盛、衰亡的全過程進行考察、梳理與分析,特別是圍繞明堂禮的施行與明堂形制的變化這兩條在明堂制度史上的主要線索來展現其流變,既解答了諸如明堂制度的來源、明堂制度史各階段的劃分、明堂制度史各階段的特徵等關鍵問題,又提出了“前禮制形態”、“前明堂形態”以及“准明堂形態”等重要的新命題,從而勾勒和厘清了我國古代明堂制度流變的發展脈絡。

  明堂是什麽?依據張一兵先生的研究,明堂最初是“祭祀天神(日、月)的土臺子”,在隨後的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中還被賦予了宗廟、布政、朝覲、頒朔等等功能。這項研究的結論頗爲發聾
  
  聚訟不休之後的“新明堂學”研究

  張一兵先生的研究之前,明堂曾是中國學術史上最著名的難題,而且它在祖國文化中位置獨特,談古代政治、制度、禮儀、祭祀、行政,甚至教育、養老等等,都難以繞開。歷史上關於明堂的研究,已經構成一門學問,應該叫明堂學。然而由於文獻的湮滅、秦火的貽害等等,加之研究方法的素樸,使得明堂學成了一筆糊塗賬,最極端的,連明堂是什麽都成了問題:行禮的地方?學校?養老的地方?大房子型的會堂?等等等等。兩千多年來學者們聚訟不休,公理婆理,莫衷一是。清朝國學大師阮元“蓋棺論定”般地總結道,從古至今的明堂研究,“蓋未能融合經傳,參驗古今。二千年來,遂成絕學。”明堂之學真的就成了絕學?舊明堂學已死?令人扼腕歎息。

  張一兵先生能攬絕學於既頹,其39萬字的新作《明堂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8月版,以下簡稱《研究》)的問世,對讀史者是一快事,一幸事。著者憑著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視野,廣征博引,扒剔梳理,窮根溯源,廓清了古代禮制史和禮制建築史研究中的部分重大問題,展示出明堂的起源和規制,考釋了明堂的各項功能,理順了歷代明堂制度的脈絡,建構了明堂禮儀制度的理論框架,進而肇始了“新明堂學”。

  新明堂學界定了“明堂”稱謂                    

  明堂制度中最紛繁複雜、最難以界定的就是名稱問題,一個“明堂”,居然有幾十種與之相關的物事或概念,它們包含著禮制、宗教、教育、思想、建築史等龐雜的內容,若不厘清明徹,明堂制度的研究便無從談起。《研究》便以相當的篇幅來考據和界定。

  考據是精當的。譬如關於“明堂”二字的證明。“明”是會意字,固然最初的字形爲月光從窗牖中照射進來,表示明亮的含義,但《研究》又據遠古時期祭日、祭月的相關證據,以爲“明”字必然跟祭日、祭月有關;“堂”字在甲文和早期金文中未見,《研究》據戰國中山王墓出土器物銘文“堂”字的字形,再輔以大量的文獻佐證,證實“堂”字作“台基”解。字形表示物事的本義,張一兵認爲,明堂最初是祭日祭月的土台。這個結論是可靠的,它很重要,說明了“明堂”的起源或初始。
“辟雍”,跟明堂的關係一直是扯不斷,理還亂。《研究》能徵引大量文獻,經過詳盡的考證,得出結論說:辟雍的名目與形制的産生,大概比明堂要早一些,但是直到周代還可能是完全獨立的機構與建築。周代以後,辟雍一方面向學校和射宮發展,一方面留下一部分形制給明堂,從此直到宋代,明堂與辟雍都是分立的。明代的國子監將明堂、太學、辟雍合爲一所,一身而三任焉。明以後,明堂禮的大部分功能進入郊祭禮,少部分功能或進入太學,或進入太廟。

  新明堂學廓清了“明堂”功能和歷史演變

  明堂功能,是張一兵先生下力氣研究之所在。《研究》說,祭祀、施政,是明堂制度最主要的功能,倘如離開這兩項功能,明堂的制度就不會存在。如果說明堂還有居寢功能、頒朔功能,這些當然是明堂制度實踐中經常可見的,但其在明堂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主角,不是明堂制度的特徵性因素,在更多的情況下是附屬於其他禮儀制度之下的。此外在明堂禮的實踐中還有諸如內治、建官、望氣、大教、學校、養老、尊賢、饗射等多項功能,往往由於産生時代偏晚,個別時代臨時設置,而不能成爲對整個明堂制度産生重大影響的因素。而象徵功能,在明堂禮制中也非常重要,比如傳統研究的論述中常常被提到:明堂象徵了天道、五行,象徵了社會理想,象徵了天府、天庭、天宮,還象徵了世俗民情。

  明堂制度歷史發展演變的脈絡是清晰的。遠古至夏商,爲“准明堂制度”時期,周代爲明堂制度的成熟期,秦代爲重整期,兩漢爲復興繁榮期,三國兩晉南北朝爲維持期,隋代爲過渡期,唐代爲再繁榮期,五代十國爲再失落期,宋代爲調整期與衰敗期,元代爲失落期,明代爲轉型期,清代爲轉型與消亡期。由這樣明徹的推演,就向讀者準確地傳遞了明堂制度幾千年來的歷史消息。

  一本史學著述要對歷史負責

  張一兵先生的理論功底相當深厚,他深入地探討了明堂制度的成立和衰敗的原因。由表面上看,統治者所發明的明堂,是聯繫人間與神界相通之禮儀;深層原因則是人們自覺意識的覺醒,日漸遠離神界,並力圖掌握自己命運,統治者由此感到了威脅,爲維護傳統的統治秩序和社會格局,他們必須設法復辟明堂,設法恢復和加強人和神之間的聯繫,宋元以來社會上務實的風氣越來越濃,對於鬼神的依賴越來越少,就算怎麽著力倡導,但明堂制度終究式微。所以說,明堂制度最終消亡的原因,也正是恢復、加強人間與神界聯繫的努力的失敗。

  研究方法是獨到的。張一兵先生繼承了國學的傳統研究方法,考據精審,但不泥古,而獨具新的視野。其《研究》中,大量地徵引新的出土材料,借鑒古今中外的各家說法,以圖畫的方法展現,從名義、起源、形制、功能、禮儀程式上多側面地考據,參合以文字學、歷史學、哲學、民俗學、建築學等知識來豐富自己的理論,進而使作品具有科學性、歷史感、邏輯的力量,翔實而厚重。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